湖南师范大学历届毕业证样式—模板—图片

湖南师范大学毕业证原版图片
长沙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12 年,由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怀着 “教育救国” 的理想创办,最初校名为长沙县立师范学校 ,选址在长沙城北荷花池。荷花池畔,书香四溢,这所学校承载着时代的期望,开启了教育的征程。
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历经波折。1928 年,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长沙县立中学;1965 年,受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学校撤销;直到 1974 年才得以复校并复名长沙师范学校。在这期间,学校的教育火种始终未灭,即便在艰难的岁月里,也在为教育事业积蓄力量。1983 年,学校被确定为湖南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学校在学前教育领域开始崭露头角。
2002 年,中专长沙师范学校升格为长沙学前教育职业学院,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004 年,学校更名为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但这次更名引发了诸多争议,校友们难以接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在短短一年后的 2005 年,教育部同意将校名恢复为长沙师范学校,并明确学校属 “普通师范专科性质学校”,学校也成为全国独立设置的学前教育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
2013 年 4 月 12 日,这是长沙师范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正式更名为长沙师范学院。此后,学校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2014 年 12 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1 年获批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科专业:多元发展格局
截至 2024 年 4 月底,长沙师范学院已构建起多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下设 11 个教学机构,涵盖了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共开设 29 个本科专业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选择。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的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 3 个学科被评为省级应用特色学科,这些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果显著。以教育学为例,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拥有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师资队伍上,教育学专业汇聚了一批在学前教育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教学上经验丰富,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推动了学科的不断发展。
专业建设方面,学校成绩斐然。学前教育和体育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教学成果。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众多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学生在各类学前教育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专业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体育教育专业则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赛事,提升专业技能。
此外,学校还有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子信息工程、酒店管理等 10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注重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等艺术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电子信息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与多家知名酒店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
师资力量:
长沙师范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截至 2024 年 4 月底,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 10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750 人 。在这些教师中,高级职称者达 271 人,博士有 274 人(含在读),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格局。
学校拥有一批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有罗婷、白晋湘,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曹晓鲜、罗婷、杨斌等,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凭借其专业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此外,学校还有全国优秀教师王印英,她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出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和同行赞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所指导的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贺文龙,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全校师生树立了榜样,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专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
湖南省新世纪 121 人才工程人选杨萍、白晋湘、罗婷、宋彩珍、钟巧灵等,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芙蓉教学名师王琼、常振亚、王印英等,他们在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省级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带领学科团队开展科研项目,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
这些高层次专家和优秀教师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承担了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学校还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
教学成果:质量与创新并重
长沙师范学院始终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彰显了学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卓越实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成果丰硕。截至 2024 年 4 月底,学校拥有《幼儿语言教育》《儿童舞蹈创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 8 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以《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为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生们在课程中不仅学习舞蹈创编的理论知识,还通过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为幼儿园编排舞蹈节目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专业素养高的教师组成,他们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入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 2024 年的教学成果汇报演出中,学生们展示了以中国吉祥文化的十二生肖为题材的原创少儿舞蹈,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儿童舞蹈童真童趣的特点,又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受到了广泛好评。
此外,学校还有《学前教育原理》《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教师语言技能》3 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程》等 55 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综合英语》《中华射艺》《幼儿艺术(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等 5 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射艺》,将传统射艺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授射艺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射艺的技巧,还深刻理解了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多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如 “基于 OBE 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等。这些项目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学校还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拥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 9 个,实验实训室 53 个,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在学校的实验幼儿园进行实习,将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艺术专业,学生们通过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作成果。在工科专业,学生们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学生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
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长沙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底蕴深厚,以校训 “厚德博学,特立笃行” 为引领,传承和弘扬徐特立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育人氛围。
校训 “厚德博学,特立笃行”,取自《易经》“厚德载物”、《礼记・中庸》“博学之”“笃行之” 以及《礼记・儒行》“其特立有如此者” 。“厚德” 即品德高尚,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仁爱之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博学” 即学识渊博,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追求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厚德博学” 共同强调了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目标。“特立” 既指独树一帜,倡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不随波逐流,又巧妙地指代徐特立先生,彰显了学校深厚的历史渊源。“笃行” 则指切实践行,知行合一,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特立笃行” 突出了在厚德博学的基础上,实现德才兼备、独立自信、服务社会的目标。
徐特立精神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徐特立先生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长师人。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将徐特立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徐特立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徐特立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举办 “特立杯” 学生大讲坛,鼓励学生围绕徐特立精神和相关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 “特立青年” 讲师团活动,让青年学生走上讲台,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学校还注重将校园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通过学习徐特立先生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专业,学生们以徐特立精神为动力,积极创作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将艺术与文化育人有机融合。在工科专业,学生们在实践中践行 “笃行” 的校训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 “田汉杯” 舞台剧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育人的重要力量 。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长沙师范学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大力支持,长沙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深厚师范教育底蕴的高校,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方面,学校正全力以赴,加大投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能力。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学科建设上,学校的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省级应用特色学科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前沿性研究,努力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还注重师范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师资。
然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此外,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办学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应对这些挑战,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策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学科优势,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在社会合作方面,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学校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展望未来,长沙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 “厚德博学,特立笃行” 的校训,弘扬徐特立精神,坚持师范教育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全体长师人的共同努力下,长沙师范学院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